維生素K(Vitamin K)
化學型式及特性
1.不溶於水,溶於脂肪,抗熱性,但易為酸、鹼、光及氧化劑破壞。
2.含有三種型式:
維生素K1:由紫苜蓿中分離。
維生素K2:由腸內菌合成。
合成維生素K3:較前二者生物活性強2-3倍。
吸收及貯存
維生素K的吸收需膽汁存在,其吸收在小腸上半部。維生素K可由小腸後半部的細菌合成,日常需求量有50%來自於小腸合成,其餘50%仰賴植物性食物。新生兒剛出生的幾天腸內菌無法合成維生素K,且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僅有牛奶的1/4,因此若餵母乳,應配合部份牛乳餵食較佳。
功 能
1.肝臟合成凝血?原所必需,若缺乏維生素K,則凝血步驟無法進行。
建議量
美國食品營養局建議成人每天攝取量為70~140mcg。
來 源
植物性:綠葉植物如菠菜,甘藍菜及包心菜、花椰菜。
動物性:豬肝。
缺乏症
(1)成人從飲食中可得到足夠量,一般不太可能缺乏維生素K,若缺乏則原因可能為:
1.肝臟疾病使得肝臟無法合成凝血酶原。
2.膽管阻塞,膽汁分泌不足,無法協助維生素K吸收。
3.腸內缺乏菌種,無法合成維生素K。
4.服用磺胺藥及抗生素,影響腸內維生素K合成。
5.嚴重腹瀉如熱帶口瘡,粥漾瀉,腸炎。
6.大量維生素A及E亦能干擾維生素K的吸收或代謝。
(2)出生一週內的新生兒,因腸道內缺乏合成維生素K的細菌,或因胎盤轉送維生素K較少,故血液中凝血?元含量低。早產兒、缺氧嬰兒及母親接抗凝血治療的嬰兒較易發生維生素K缺乏症。
最近更新 :
2012-08-09
瀏覽次數 : 67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