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胖指標
行政院衛生署於 91.4.15公告了適用於國人的本土化肥胖定義,即是以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BMI)來判定肥胖的標準,BMI=體重(公斤)÷身高2(公尺2),它是一種評估標準體重的指標,也是醫學界建議民眾控制理想體重的最新計算方法,身體質量指數超過標準愈高者,罹患疾病的機率及疾病死亡率均愈高。
根據衛生署公佈的國人肥胖定義,BMI 18.5~24是正常範圍;BMI 24~27視為過重;BMI 只要超過27,即名列肥胖家族,而BMI 22是標準體重。
BMI愈高,罹患疾病的機率愈高
身體質量指數與健康息息相關,身體質量指數只要超過24,與肥胖相關疾病的危險因素開始增加。
根據最新的全國營養調查指出,國人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在BMI 24以上時明顯的增加。BMI愈高,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機率愈高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及高脂血症等。
在肥胖與不孕分析上,BMI 超過25者較不易懷孕,女性有卵子品質不好、無法正常排卵的情形,男性則是精子活動力差、精蟲數量少,且隨著肥胖度增高,男、女的精子、卵子品質愈差。
新出爐的肥胖指標對於控制體重、預防肥胖,提供非常重要的意義。從預防的角度而言,維持穩定的體重、提早控制BMI的數值,是對付肥胖的最佳策略,只要稍微降低BMI的數值,所有的危險因子都會減少。
中廣」身材不是福
除了BMI 之外,衛生署新訂的肥胖定義中,也把腰圍作為中央肥胖的標準,男性腰圍超過 90 公分者、女性腰圍超過 80 公分者,就算 BMI 在標準範圍內,其各種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也大為增加,因此腰圍過大的中央肥胖定義可和BMI過高同時使用。
中廣型身材的人,其實脂肪不只堆積在肚皮下,連內臟的油脂也會增加;整個腹部除了內臟之外,最多的就是脂肪,由於腹部累積大量脂肪,中廣型身材者容易罹患脂肪肝、高血脂症等疾病。
想控制或減少體重並不困難,不一定要花大錢才能達到目的。只要「吃入的」比「用出的」少,就可能達到減肥的目的!只要有決心,克服「貪食」與「懶得運動」這兩個減肥的最大敵人,大多數的人都可以獲得良好的減肥結果。
身體質量指數BMI (kg/m2) 腰圍(cm)
體重過輕 BMI < 18.5
正常範圍 18.5≦BMI <24
異常範圍 過 重:24≦BMI <27
輕度肥胖:27≦BMI <30 男性:≧90cm
中度肥胖:30≦BMI <35 女性:≧80cm
重度肥胖:BMI≧35
最近更新 :
瀏覽次數 : 1776